正確的品飲包含5 個步驟,國外也稱作「S 步驟」(The ”S” Step),包含觀察(See)、晃動(Swirl)、嗅聞(Smell)、啜飲與漱口(Sip and Swish)以及吞嚥或吐出(Swallow or Split)。
每個步驟都會影響品飲者對酒的了解及喜好程度,因此,「正確品飲」可說是紅酒世界的入門學問。
第一步:用肉眼「觀察」紅酒年紀
首先,在白色背景前觀察酒的色澤與透明度,可以判斷酒的成熟程度、葡萄種類等。紅酒中心的顏色愈深,代表釀造它的葡萄品種皮愈厚。
成熟紅酒的中心和邊緣顏色差異會比較大,中心呈現深磚紅,邊緣則常為暗淡的橘色;年輕紅酒的色差較小,中心多為明亮的紫色,邊緣則是帶藍的紫色。
此外,觀察時也該留意紅酒的透明度,如果看起來混濁,可能是氧化或品質劣化,建議不要喝。
第二步:晃動酒杯,用黏性判斷酒精濃度
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人們搖晃酒杯,這不是無意義動作,它能判斷這杯酒的酒精濃度高低。透過不同角度的晃動,可以看出紅酒的黏性強弱,當杯壁殘留的酒愈牢固,就代表酒的黏性愈強、酒精濃度愈高。
第三步:聞酒,味道愈複雜,品質愈好
這個步驟被視為品飲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,鼻腔上方是人體最敏銳的品味官能,我們得以透過嗅聞來認識各款酒真正的滋味。一般來說,紅酒杯大多呈現杯體渾圓、杯口狹小,正是為了避免香氣溢散。
此時中所聞到的味道叫「醇香」(bouquet),而在發酵階段散發的葡萄原有香味則稱為「芳香」(aroma)。 《世界級葡萄酒大師:品酒超入門》指出,品飲者聞到的味道愈複雜、層次愈多,代表酒的品質愈好。
第四步:讓酒與口腔充分接觸,放大感受
聞完香氣後,可將一小口紅酒含在嘴裡,運用口中不同區域的感知功能來感受滋味。例如,舌尖負責甜味、舌頭兩側負責酸味、牙齦感受單寧,而喉嚨則感受酒精等。大量運用舌頭與臉部肌肉的漱口動作,亦能讓酒與口腔的接觸更充分,對滋味的感受更明顯。
第五步:依場合與氣氛,選擇吞嚥或吐酒
品飲最後一步是感受紅酒入喉的後味,酒的品質愈好,入喉後的味道會綿延愈久。在用餐場合中,品飲最後一步通常是把酒吞下。
不過,想更了解品酒,我們就該知道,品酒會上的「吐酒」動作並非失禮。在一場正式的品酒會上,要喝的酒必定不少,吐出酒能夠降低酒醉機率,也能保持精神集中。當品飲進到最後步驟,我們應該依據場合與氣氛,做出最合時宜的舉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