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少有東西能和酒一樣,有的人愛、有的人恨,而且還受到法律和宗教規範的管制。此外,酒也是科學社群的爭論主題;有的研究者認為酒、特別是紅酒,會對健康有益,但也有研究者不同意此說法。
紅酒支持方指出,目前已有大量證據顯示,紅酒對心血管系統和壽命皆有助益。
最近,支持方又獲得了更多證據;中國第三軍醫大學糜漫天和陳明亮帶領的團隊,利用老鼠進行研究後發現,葡萄所含的白藜蘆醇可以減少血管斑塊形成,有助避免限制血液流動的動脈粥樣硬化。
不過,反對飲酒的陣營也能大呼勝利。
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史塔克威爾(Tim Stockwell)和澳洲科廷大學的奇克里茲(Tanya Chikritzhs),分析了87項研究後認定,與滴酒不沾的人相較,所謂的適量飲酒並沒有減低死亡率的效果。
兩人認為,問題在於常見的分類錯誤。在他們分析的研究之中,許多研究團隊將戒酒者也列為滴酒不沾之人,但這樣的分類並不正確,原因在於,許多戒酒者是因為健康問題而戒酒,健康程度可能原本就不如一般民眾。因此,將他們放進研究會誇大酒精的健康效果。
研究結果會有如此衝突,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適量飲酒者喝了太多馬丁尼,但沒有飲用足夠的紅酒?可惜的是,2014年的研究指出,西方飲食中所含的白藜蘆醇,並不會影響年長者的健康和死亡率。
更廣泛來說,這恰恰描繪了科學家無法在公共衛生議題上提出明確訊息的原因。
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並不是那麼簡單明瞭,原因有三:
其一,在統計上具重要性的結果,常常在生物學上不是那麼重要,因為可衡量的結果可能非常微小,無法為病患帶來顯著影響。
其二,動物無法完美地模擬人類。
其三,實驗室中的發現,常因為某些我們不是完全了解的原因,無法在實務上有效應用。
至於紅酒是否有健康益處,由於證據方面仍有許多難解的衝突,相關論戰必定會持續下去。